历史上,景德镇沿昌江东岸而建城,形成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的前街(中山路)、后街(中华路)两条十里长街,呈现出“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历史盛况,并且留存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在辉煌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遗憾:昌江东岸的十里长街108弄,大多为窑砖砌起的砖木混搭的平房,大约有10万曾为瓷都创造辉煌的市民居住在这远者有几百年,近者有百年的低矮阴暗潮湿、公共设施落后、雨天易涝积水的窑砖里弄里;一些“城中村”地势低洼,居民长期受水患影响,房屋破旧、环境脏乱,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
低矮、阴暗、潮湿的棚户区,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千方百计提升老区人民福祉。要切实解决事关人们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努力把民生痛点变成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给城市“塑形”,又给城市“铸魂”——铸文明之魂、文化之魂、产业之魂、民生之魂。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下大力气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搞剥皮开发;安置先行、配套到位,不搞本末倒置;政策公开、补偿公平,不与老百姓争利,做到“征收谁、服务谁、改变谁、造福谁”,让棚户区居民的生活变得幸福起来。
从2016年起,我市按照“大手笔、大格局、大规模”的要求,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约30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2016年,在原来申报3110户的基础上,我市主动向省住建厅申请增加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4072户,总户数达到7182户,总改造面积91.06万平方米,比“十二五”期间五年任务的总和还要多出18.96万平方米;紧接着,我市又谋划了2017年至2019年三年棚改规划,计划改造23156户、182万平方米。今年,我市棚户区改造任务为历年之最,计划任务13920户,现已完成棚户区改造征收6227户,占比44.73%。
一时间,大量老旧城市棚户区得到系统改造,中心城区范围内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并在棚改红线范围内规划建设了大量公园和公共绿地。陶新家园、景东安厦、安泰小区、安新小区、安宇小区、古镇天御、古镇公元等一大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成或在建……
在棚改进程中,我市始终坚持“四个结合”,以城市“双修”标准推进棚改工作。一是与提升城市形象相结合。将生态系统修复,停车场、公园、城市门建设,街区立面改造项目涉及的大量居民房屋的改造搬迁纳入棚户区改造。二是与优化城市交通相结合。为优化交通清“梗阻”,将麻石弄、戴家弄等城区30条“断头路”优化贯通工程中老旧房屋征收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三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结合老城保护利用,实施了东城棚改、老城棚改等项目。御窑厂遗址13.1公顷保护范围内的房屋征收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打前阵。陶溪川棚改项目没有简单的大拆大建,而是留住陶瓷工业记忆, 不仅解决了6500户陶瓷职工的安居梦想,还对22栋陶瓷老厂房、老窑炉在内的工业遗产进行了保护利用和再造升级,打造了地标式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预计拉动经济300个亿,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四是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结合我市陶瓷系统老楼危楼较多、城市内涝比较严重等实际情况,将城区低洼易涝、陶瓷老工厂宿舍危楼等纳入棚户区优先改造范围。
通过棚改,我市的城市面貌和市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普通市民尤其是棚户区居民,通过棚改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加强。
回首2016年的“6·19”洪涝灾害,以及今年的“7·5”特大暴雨,西城区“城中村”棚改后的居民非常激动。他们纷纷告诉记者,之前,居住地低洼,每次涨水都要被淹,现在党和政府帮他们安了新家,免遭洪涝灾害之苦;对原来的低洼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成了山青水秀的生态公园,成为我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不仅是西城区的“城中村”转身变为昌南湖国家湿地公园,老旧的老厂房也转身变为陶溪川文创街区……一个个棚户区纷纷华丽转身为宜居家园。
棚改,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圆了老百姓的安居梦,助力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步履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