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政协网 >> 公告 >> 浏览文章

市政协关于完善陶瓷产业链的建议案(草案)

2018/9/25 11:15:04本站原创

  陶瓷产业是我市传统产业,立市之本,是“3+1+X”产业体系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较为完善的陶瓷产业链是关键;打造国际瓷都,需要较为完善的陶瓷产业链作为支撑;推进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更加离不开较为完善的陶瓷产业链。为此,市政协将“完善陶瓷产业链”作为2018年度常委会专题协商议题之一。为搞好这次专题协商,市政协主席会议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作出了具体部署。8月28日至30日,在市政协副主席张景根的带领下,市政协办公室、经济委员会分别组织召开了陶瓷主产业相关单位座谈会,陶瓷包装、原材料等专业领域企业座谈会陶瓷科研、教育及相关主管部门座谈会,进一步广泛取意见建议,形成了《市政协关于完善陶瓷产业链的建议案(草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我市陶瓷产业链发展的现状

  (一)我市陶瓷行业现状。

  2017年,我市陶瓷工业总产值达372亿元,同比增长10.48%;陶瓷出口10664万美元;陶瓷固定资产投资99.05亿元;陶瓷产业税收4.39亿元。我市陶瓷行业特点:形成了以高技术陶瓷为引领、以陈设艺术瓷和日用陶瓷为特色、以建卫陶瓷为补充、以创意陶瓷为后发优势的多元化融合发展格局。陶瓷产业发展趋势:陶瓷行业新理念、新材质、新工艺不断涌现,我市陶瓷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科技化、国际化发展,呈现阶梯式平稳增长趋势。目前,我市现有各类陶瓷企业、作坊、陶瓷工作室共6773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其中:高技术陶瓷66家、日用陶瓷1050家、陈设艺术瓷4997家、建筑卫生陶瓷87家、手工创意陶瓷104家、陶瓷产业链配套469家。陶瓷从业人数达13万人,“景漂”人才3万多人,景德镇陶瓷大学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约5000人,近三分之一留在景德镇创业发展。

  (二)我市陶瓷产业链的现状。

  我市陶瓷产业链较为完善,在国内各主要陶瓷产区中产业链是最为完整的,我市之所以能吸引3万多景漂人才在此创意创业,一方面得益于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从陶瓷原料矿山开采到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展示,陶瓷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以及花纸、包装、物流、电商、陶机、窑炉等较为完整的陶瓷产业链,任何一个陶瓷产业链工序环节都能在景完成。

  1、日用及艺术陶瓷产业链

  我市日用及艺术陶瓷产业链较为完善,但在许多产业链环节还相对薄弱,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标准化、规模化的中高端陶瓷原料,中高端花纸、高档彩印包装,规模化生产所需的自动化生产线、先进陶瓷机械、节能窑炉等方面。我市日用及艺术陶瓷产业主要以中小企业及作坊企业为主,规上企业占比不到5%,产品多以手工制瓷、个性化为主,对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的产业链配套需求较少,本地市场需求较少,制约了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发展。

  2、建卫陶瓷产业链

  我市建卫陶瓷产业主要集中在墙地砖、卫生洁具、琉璃瓦等产品生产上,建卫陶瓷原料主要由企业从陶瓷矿山直接采购自行加工,其它的陶瓷机械设备、窑炉及辅助材料、彩印包装等都来自外地。

  3、高技术陶瓷产业链

  我市高技术陶瓷产业链还较短,主要集中在电真空陶瓷、电子陶瓷、环保陶瓷、光通讯陶瓷等少数高技术陶瓷领域的元器件生产,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基本来自外购,仅有一家和川粉体从事纳米氧化锆粉体的生产加工,基本未涉及整体产品生产。

  4、陶瓷文创产业及产业链延伸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陶瓷文创产业,充分利用景德镇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及陶瓷历史遗迹资源,建设了陶溪川、三宝瓷谷、皇窑、珠山东市等陶瓷文创街区园区,正在大力建设陶瓷工业园国际陶瓷文创小镇,陶大小镇等文创小镇,倡导“陶瓷+”理念,拓展延伸陶瓷产业链,积极推动“陶瓷+旅游”、“陶瓷+科技”“ 陶瓷+设计”等跨界融合,推动陶瓷教育、研学、培训,陶瓷演艺、动漫等延伸产业的发展。

  二、我市陶瓷产业链面临困难原因分析

  针对我市陶瓷产业链现状及困难原因的分析梳理,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陶瓷产业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我市现有陶瓷产业政策中很多文件都已失效或跟不上时代发展,且有一部分政策未落到实处。二是陶瓷产业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投入与其他产瓷区相比依然较少。三是我市陶瓷产业发展方向存在重文创、轻产业的现象,财政政策对中小私营陶瓷工业企业扶持较少。四是陶瓷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市场竞争力弱,缺少带动性强的骨干龙头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的陶瓷企业,作坊化普遍,缺少领军企业

  2、陶瓷资源瓶颈显现。一是我市本地瓷土矿很小,近年来都是开采周边县市瓷土矿,供应本市陶瓷企业原料,由于环保等因素,周边县市对矿产进行保护和整治,我市瓷土没有战略性储备。二是由于环保周期性整治,我市陶瓷颜釉料等化工企业小而散,环保投入少,导致周期性停产,本土陶瓷原料生产呈萎缩态势。三是陶瓷标准化体系缺乏,陶瓷原料开采加工标准化、规模化水平较低。

  3、陶瓷市场散乱。一是34个陶瓷市场分散在全城各处,规范管理不到位,出现交通拥堵、脏乱差等问题。二是日用陶瓷市场乱象主要可以概括为:"乱"、"假"、"劣"。"乱"主要表现为思想乱、管理乱、生产乱、销售乱和价格乱。"假"主要表现为日用陶瓷市场产品标识假、宣传假和瓷器假。"劣"主要表现为陶瓷产品质量劣,本地和外地生产的日用陶瓷都存在质量不达标情况。三是陶瓷电商集约式发展需要进一步引导。我市三河村等淘宝电商基地,存在内部各自为政,也没有相应的规范政策进行扶持,在做强做大上乏力,示范引领作用不足。

  4、陶瓷科研机构精力分散。不能专门进行陶瓷基础的研究,由于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科研机构由卖专利向卖“产品”转变。新材料应用推广能力弱,产学研用一体化程度低,虽然陶大、景德镇学院有研究成果,但在本地转化率依然较低。

  5、陶瓷人才缺乏。尤其是一线基础性的陶瓷企业招工难,普通操作工、技术工人短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设计创新能力较差,造成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进一步完善陶瓷产业链的建议

  我市陶瓷产业发展要以国家“一带一路”为契机,抓住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机遇,通过进一步完善陶瓷产业链,提升陶瓷产业发展质量,把我市打造成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

  (一)聚焦高端创新,完善陶瓷产业链要素。

  1、统筹制定陶瓷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要按照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国际范”的品质城市这一理念,按照产城融合和建设中欧共建城市实验室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30”。对我市工业陶瓷、陶瓷文创等发展规模、方向进行政策性规范和引导,以陶瓷文创产业为核心,以顶尖陶瓷技术为重点,打造高端陶瓷制造产业要素。二是要以成立陶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契机,将陶瓷产业发展列入市委书记、市长工程,高位推进,建立“陶瓷发展推进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构建职能明晰、行业归口、上下衔接的陶瓷管理体制,要对相关部门涉及陶瓷产业方面的职能归口调整,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市陶瓷产业发展局行政职能。三是注重陶瓷税收的公平性,发挥合法纳税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要经常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2、建设现代化陶瓷产业体系。一是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积极创建景德镇陶瓷文化科技创新基地,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保障相关陶瓷科研机构能沉下心去搞科研,出成果,享收益,制定一整套促进“产学研用”合作的相关扶持政策。二是建设陶瓷产业智慧平台,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市场、企业等资源,为陶瓷相关企业、创业者、个人等提供综合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三是进一步完善日用瓷、艺术瓷、建卫瓷、创意瓷、高技术陶瓷等陶瓷产业链分类数据库。四是推广艺术陶瓷服务管理系统,搭建权威、公平、规范的艺术陶瓷信息平台,提升服务水平,拓展艺术陶瓷销售量和影响力。

  3、实施陶瓷产业链关键要素安全性保护。一是推进陶瓷原料的专业化、标准化,制定并完善景德镇特色陶瓷产品的地方标准体系,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陶瓷原料开采、加工、配送基地,引导陶瓷企业加大对陶瓷新材料的技术攻关,提升陶瓷新材料在企业中的应用比例。二是在陶瓷工业园区设立园中园,将“散、小、乱”的花纸、颜釉料等瓷用化工企业退城进园,增加环保投入,统一建设环保设施,保护和扶持一批传统瓷用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

  4、汇聚陶瓷全产业链人才。一是对陶瓷产业方面的人才进行细化分类,为各类人才做好服务和精准助推,协助招才引智局落实好即将出台的人才政策等,不断完善“引才、成才、用才”平台建设。对陶瓷包装、设计人员在评定职称、大师等方面要加强与人事部门的对接,吸引人才留在景德镇发展。二是建设陶瓷产业基础人才数据库,包含工艺大师、陶瓷世家、设计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技术娴熟的蓝领技工等各类人才,并以互联网名片对外发布,为我市陶瓷企业提供人才需求指南,吸引更多的陶瓷人才来景创业。三是激发活力,培育企业家队伍,积极发挥景德镇陶瓷企业家联合会作用,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制定精准扶持政策,鼓励陶瓷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5、培育作为景德镇人的陶瓷情怀。一是充分利用院校、科协、协会等组织作用,加大对陶瓷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二是弘扬“工匠精神”,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建立高度专业化的手工业职业教育和学徒制度强化陶瓷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通过聘用有技术特长的老师傅做专业培训,确保学生学到最纯正的传统技艺。三是尽快出台陶瓷地方教材,作为中小学课程,安排课时,推动陶瓷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从小培育作为景德镇人的陶瓷情怀。

  (二)深掘文创传承,做强陶瓷产业链延伸。

  6、打造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一是要建立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专业管理团队,将陶瓷产业链建设项目化,对接、申请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基金和倾斜政策,最大程度发挥试验区放大效应;推动陶瓷产业链项目与互联网、金融资本、国家扶持政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资源集中度及整体盈利水平。二是以保护遗存为“线”,构建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的古瓷窑址保护体系,放大“陶溪川”、“皇窑”效应,打造世界陶瓷博览之城和世界陶瓷考古之城,做好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基础性工作。三是以行政区划为“片”,继续对老城区、高新区、昌南新区依据各自的特色集中进行规划、定位,大力实施陶瓷企业“退城进园”工作,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7、打造陶瓷创意创新平台。一是推动跨界融合,壮大发展以洛客设计、御窑厂、陶溪川、三宝创意瓷谷、皇窑、宁封窑、珠山东市等为代表的陶瓷文化创意平台。打造陶瓷工业旅游,推动陶瓷和旅游深度融合。二是做好陶大小镇、名坊园古作坊群、唐英陶瓷文创设计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建设“红叶新基地”、名坊园二期、“邑山陶瓷综合体”等一大批陶瓷创客空间。

  8、助力陶瓷工业智能化发展。引进先进的陶瓷工艺技术及装备,提高陶瓷产品的质量,延伸产业链,打造包含陶瓷装备制造、研发、会展、商贸物流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陶瓷品牌、资本的输出和陶瓷总部经济集聚。引进人工智能作为新生力量推动陶瓷企业的升级换代,利用科技力量创新发展陶瓷产业,保护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突出交流协作,弥补陶瓷产业链短板。

  9、做强景德镇陶瓷品牌。一是推动《景德镇陶瓷促进与保护条例》在省级层面立法,成立立法工作领导小组,走访行政部门、法律人士、科研院所、陶瓷企业、经销商等,广泛搜集意见,形成上报稿,与省人大、省政府法制办等相关部门沟通,按照规定启动立法程序。二是加强市场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现有各大陶瓷市场进行梳理分类,引导不同类陶瓷向相应的专业陶瓷市场集聚,逐步淘汰市中心散、小、乱的陶瓷市场,打造标准化陶瓷综合市场样板,建立起陶瓷市场监管机制,鼓励陶瓷商户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着力培育依法依规、健康有序的陶瓷市场,向专业化、现代化、市场化、规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10、推进“互联网+陶瓷”的深度融合。一是整合现有陶瓷电商平台资源,打造陶瓷电商产业园(基地)。引入溯源系统,构建诚信体系,与国内淘宝、天猫、京东等国内外一流互联网平台精准对接、深度合作;尽快建成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景德镇陶瓷商城”。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抱团经营,做大做强景德镇陶瓷电商产业。二是重塑景德镇形象。景德镇陶瓷具有1000年的官窑史,600年的御窑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形象,要重塑“国瓷”品牌,打造极具特色的“景德镇范式”,再次引领世界陶瓷发展。三是加强对陶瓷企业、陶瓷品牌、陶瓷专家人才的宣传推荐,增强内容报道的针对性、权威性、时效性,积极对接各类媒体和国际媒体,更好地、更全面地宣传本土品牌和优秀企业,不断提升我市陶瓷产业的影响力。

  11、打造 “永不落幕的瓷博会”。一是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博览会、研讨会、文化节,加强产业、平台、文化的对接,为企业参展参会做好精准服务工作,对接厦门、西安、杭州等“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以及桂林、成都、昆明等重点旅游城市,把景德镇打造成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中产业特色鲜明、文化交流频繁的陶瓷商贸中心。同时,整合旅游、文化、商务等相关部门资源,把会展中心打造成“永不落幕的瓷博会”,使之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景德镇陶瓷品牌的形象窗口。二是推动瓷博会博览奖的设立,调动企业参会的积极性,并将该奖项逐步打造成为国际陶瓷领域的“奥斯卡”;要充分利用瓷博会闭会期间的场馆空间和设施,使会展经济向综合发展,逐步建成国家陶瓷交易博览中心。

 


 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千年瓷都。地处江西东北部,位于浙赣皖三省交界处,坐落在“六山两湖”(庐山、黄山、九华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及千岛湖、鄱阳湖)中心区,赣皖铁路贯通南北,昌江航道通江达海,航空高速四通八达。景德镇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