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在政协景德镇市第十三届委员第六次会议上,9位市政协委员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计民生等方面作委员大会发言,提出了许多有深度、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现摘登余少甲、冯林、李跃武委员发言如下,供学鉴。
关于促进我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的建议
民建景德镇市委会
余少甲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消费升级,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日趋旺盛,尤其在今年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合格的冷链物流体系才使得对病毒的防控、追溯成为可能。所以说,促进我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正当其时。
一、我市冷链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冷链物流体系基础设施落后,结构不合理。低温库所占比例较高、保鲜冷库较少;肉类冷库较多,果蔬类冷库较少;其次,冷链物流体系现代化水平不高。行业冷库、冷链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冷链物流硬件设施落后,GPS、温控等成熟技术应用率不足10%,各环节信息化管理尚未普及。再次,冷链物流安全追溯体系尚未形成,行业监管存在盲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智能化的安全追溯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冷链物流对生鲜农产品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全程冷链”的覆盖率过低。农产品采收阶段大多未进行预冷处理,初级加工阶段没有相应的低温制冷环境,真正的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体系尚未形成。
二、促进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冷链政策支持,强化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化冷链物流工程用地政策;二是结合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实现园区内冷链物流的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封闭流通;三是落实市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2.推动“互联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整合产品、冷库、冷藏运输车辆等资源,构建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冷藏车辆、冷库等冷链资源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目的。
3.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鼓励传统型冷链物流企业网络化布局发展,向定制化、个性化增值服务转型,支持冷链物流延伸服务链条,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
4.强化质量安全追溯,提升行业监管水平。严格实施生鲜农产品全程监控、鲜度追溯、市场准入政策,将生鲜农产品冷链过程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推进生鲜农产品温湿度全程监控、质量安全全程追溯。
复兴景德镇国瓷力量的建议
民进景德镇市委会
冯林
2020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加强陶瓷品牌建设,建立景德镇国瓷文化品牌体系等关键任务。
一、复兴景德镇国瓷力量的优势
(一)具有国瓷历史文化基因
国瓷是指国事及外事活动特定用瓷。一千多年以来,宋真宗“景德年制”已成为国瓷品牌。
(二)新中国景德镇国瓷类别溯源
新中国景德镇国瓷可分为建国瓷、出国展览瓷、国家用瓷(国内、外交)三种。1956年7月,我市专门成立了国家用瓷制作委员会。
(三)景德镇瓷业与新中国国瓷渊源
1.建国瓷的研发与其影响。建国瓷发端于建国初,由轻工部牵头成立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对陶瓷领域影响至今。
2.景德镇瓷器与国家形象。“建国瓷”“展览瓷”精选的部分作品先后在几十个国家展出,向世界展示新中国形象,为重新争取国际市场出口创汇打开了局面。
二、复兴景德镇国瓷力量的难点
(一)直面变化
一是渠道的变化。由计划经济阶段的指定变为自由竞争;二是区域优势的变迁,其他产瓷区优势已十分明显。
(二)直面难点
一是学术引领力的弱化虚化。全市陶瓷专业院校知识体系待提升,毕业生就业窄、市场需求弱;二是技术支撑力的弱化与夸大化。全市陶瓷领域从业者素养有待提高,陶瓷工艺技术、质量目前仍处于劣势,难以支撑国瓷试制与生产。三是国瓷研发队伍的自我弱化与监管的虚化。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国瓷的研发投入方面不足,总体缺乏有效考核与监管。
三、复兴景德镇国瓷力量的对策
(一)以建设国家试验区为契机,争取更多有效支持,用好各级政策,鼓励和支持瓷业品牌的发展壮大,对优惠后的税收范围应收尽收。
(二)依托试验区建设组建团队,将各环节关键人员纳入其中,实施绩效考核淘汰更新。
(三)多渠道争取立项资金,保障国瓷研发团队资金,积极争取部委项目资金充实到国瓷项目中。
(四)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常抓不懈,全市各职能部门务必保持打击各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犯罪行为的常态。
中国是瓷的故乡,瓷乃景德镇的立市之本,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创造瓷之国魂。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疾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工党景德镇市委会
李跃武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疾控体系建设,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疾控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完善的市、县(市、区)疾控联动机制。平时状态下,市疾控中心对区疾控中心实行业务领导,统一组织疾病防控专业培训、应急演练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态下,市疾控中心对区疾控中心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配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疾病防控资源;二是设立市级疾控机构的监督指导职能,赋予市疾控中心对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及承担疾控职能的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权,强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三是建立市有关部门与疾控机构联合执法机制,整合有关疾病预防控制执法职责,增加对承担疾病职能医疗机构执法频次。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市、县(市、区)政府建立疾控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选拔学术带头人,培养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在职职工进修学习,提高职业素养,切实提升疾控系统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完善疾控保障机制
一是增加对疾控机构的经费投入,改善疾控机构硬件设备条件,将疾控机构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按照“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原则,对疾控机构所需的发展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等予以保障;二是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完善岗位管理机制,优化人员配置标准;三是建立合理的疾控机构收入待遇机制。首先,建立灵活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其次,鼓励试点引入医保资金、商业保险等购买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再次,政府可以参照当地公务员收入水平,适当提高疾控机构绩效工资标准。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借助“互联网+”构建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积极与省级数据中心、政府部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医疗卫生机构对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数据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实现各类信息的实时监督、动态管理和综合分析,建立与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多部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