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利用的文化启示
景德镇市住建局二级调研员 陈有发
景德镇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郭奇
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它涉及到城市居民的精神追求、文化传承、公共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共同努力。简而言之,需要通过制定规划、加强保护、创新发展、完善设施、营造氛围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景德镇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陶瓷文化的城市,其城市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挑战。
近年来,景德镇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全面加强城市文化挖掘整理与保护传承,努力使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为助力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这篇文章,景德镇市政协把城市文化建设作为近年来重点视察调研的课题,先后多次组织政协委员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就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关于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名城的调研报告》《加快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助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域融合发展,推动打造‘半小时经济圈》《全力推进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工作,助力国家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调研文章,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献计出力。下面,就以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利用为例浅谈景德镇市政协在助力城市文化建设中获得的一些启示。
2019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复函同意景德镇市开展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国家试点工作。几年来,景德镇市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利用试点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综合调度机制,强化了资金保障,积极创新、多措并举,着力保护和利用好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目前,各项试点工作任务均已圆满完成。
启示一,加强顶层谋划,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形成一套机制。成立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利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 20 余个部门、相关区政府及市直国企组成成员单位,实行领导小组例会制,坚持每月定期召开一次调度会,对各项目实行点对点调度,集中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厘清权属权责。明晰行政归属及经营管理单位界限,有效盘活国有老厂区老厂房闲置资产。如陶阳里历史街区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健全利益共享及风险共担机制,保障建设运营资金来源。三是坚持“两问结合”。“一问”专家,委托专业技术团队,组织成立专家智库,从技术上保证工作稳步推进,确保项目的科学性;“二问”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坚持将人民群众意愿与实际项目推进相结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启示二,加强科学统筹,有序推进试点。
一是合理选择试点范围。结合当地实际,在景德镇老城区 14 个国有瓷厂及其周边服务配套区域选取重点老厂区、老厂房,分期分批逐步更新改造,改造范围总占地面积约 2760 亩,改造总建筑面积约 260 万平方米。二是科学确定时间进度。第一阶段,一年出成效,搭建试点工作服务平台,确定试点工作开展方向,初步完成重点项目设计方案,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实施。第二阶段,两年树标杆,持续完善制度配套和管理方法,探索技术标准和规范创新,建立专家跟踪评估机制和项目监察机制,分期分享项目成果和实施经验。
启示三,创新工作举措,攻克难点堵点。
一是创新组织模式。明确与优化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实施流程,区分整治类、改建类、拆建类三类更新模式,分别制定整体改造实施流程,明确项目权利主体、实施主体、监管审批主体多方主体职责。成功试行建设项目“全过程咨询+知名设计师参与+工程总包”机制,由项目实施单位委托 1-2 家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服务协调单位,以服务协调单位为纽带,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实行技术服务平台承担“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咨询模式,结合工程总包机制,推进重点项目的高效落实。二是创新审批模式。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优化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利用项目立项、土地审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环节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开辟绿色通道,探索联审、联验制度。制定《景德镇老城区老厂区消防设计指引》、《景德镇陶阳里建国瓷厂及御窑厂片区建筑消防设计指引》等 10 余份文件,为项目审批管理提供有效支撑。三是创新技术工艺。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如陶溪川东侧配套项目采用红砖装饰外墙施工,通过多样化砌筑方式,提升建筑与周边环境匹配度;采用三层夹角玻璃幕墙系统,减少室内噪音,提升建筑物保温节能性能。艺术瓷厂项目采用碳纤维等多样化加固手段对废弃房屋进行加固改造,既节能环保,又有效提升房屋安全性。
启示四,坚持项目运营,打造精品亮点。
一是设计引领。建立清晰明确的设计方法体系,在老厂区与城市发展协同、塑造公共空间、功能提升优化、改善交通与景观风貌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方法。梳理老厂区老厂房改造设计与上位、相关规划控制内容的传导逻辑,提高老厂区老厂房规划设计的可实施性。二是精品打造。根据各改造片区地域位置、区位优势,分地块聘请国内外优秀设计团队,进行一对一设计,既还原陶瓷元素本色,又彰显各自特色。如在雕塑瓷厂、景陶片区等陶瓷产业聚集区,重点打造陶瓷商业业态。陶阳里历史街区重点打造陶瓷博物馆、体验馆等形式的陶瓷科研展示业态。陶溪川重点打造集陶瓷、旅游、音乐、歌剧、住宿为一体的“混合业态”。三是科学运营。陶溪川一期采用混编专业团队和业主团队联合运营模式,克服完全外包式运营公益效益不足和业主自行运营业缺乏效率的弊端,取得良好成效。如陶溪川一期“邑空间”项目,为近 6000 名“景漂”创业青年提供实体空间,充分满足年轻人教育培训、创业就业、日常服务、定居生活的长期需求。
启示五,协调城市空间,展现瓷都特质。
一方面,针对老厂区老厂房的规划设计方法缺乏体系统筹与指引、忽视老厂区老厂房与城市发展和城市文脉的关系、与城市现行规划控制内容存在部分冲突等问题,建立与城市发展协同总体框架、注重规划传导、重塑公共导向空间、筛选具有产业弹性的新功能、构建人本位优先的交通系统,完善优化规划设计方法论。另一方面,针对老厂房建筑修缮改造、景观风貌提升中出现的修复程度不明、设计语汇失序等问题,采取控制修复创新尺度、弱化结构加固影响、保留墙身屋面体系、统筹地下空间利用、利用保留的历史遗存、转译生产与生活、重塑空间历史情景、引导废弃设备利用等设计原则与具体方法。
虽然景德镇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是一个长期课题,需要各方协同配合,以点扩面、纵深推进,加大保护力度,通过设计引领、深度挖掘、统筹提升,提高老厂区老厂房资产运营能力。同时,在现有的组织实施、规划设计、审批管理、适宜技术标准、工艺创新等经验基础上,加强宣传推广,为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走出一条新路径,力争为全国各地有效盘活老厂区老厂房资源提供景德镇参考。